湖北小儿眼科名医戴鸿斌丨30 年死磕一个 "小众病",托举孩子光明未来
浏览次数:1 日期:2025-07-26 来源:武汉华厦眼科医院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一群特别的孩子。
他们的眼睛看着好好的。
可矫正视力,连 0.1 都不到。
怎么治,视力都上不去。
这就是旁中心注视弱视。
100 个孩子中,可能有 2——3 个弱视。
而 10 个弱视中,约有 1 个是旁中心注视的弱视。
湖北省约有 6000 个孩子,全国约有 14 万个。
这病发病率很低,太容易被误诊了。
全省,甚至全国,都没多少小儿眼科医生愿意沉下心研究,更别说治疗。
为啥?
病种太小众。
要花的精力却特别多,个人及医院的收益极低,患儿不配合、家属不理解等等......
在这样的矛盾里,有个医生,傻傻地坚持了 30 年。
他叫戴鸿斌。
是湖北省首个系统治疗旁中心注视弱视的专家。
他自己改设备、写论文、全国各个学术会分享诊疗经验。
硬是磨出了一套独有的“旁中心注视弱视”治疗训练体系。
(赵堪兴院士高度认可戴鸿斌院长关于旁中心注视弱视方面的诊疗体系)
中国眼科学界领军人、斜视与小儿眼科开拓者、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赵堪兴院士对此高度评价,肯定其在这个病诊疗方面做的相关成果。
家长们说:"戴院长是我们家的恩人,是孩子的另一个医生爸爸。"
今天,就来讲讲他和这群孩子的故事。
01
✦小众病的就医困局
三座大山压着孩子的 "光"
旁中心注视弱视的治疗,难就难在 "三座大山"。
第一座:确诊难
眼睛看着好好的,很容易当成普通弱视。
小医院里,医生见都没见过,更别说治;
大专家要么没研究过,要么忙得抽不出空;
第二座:纠正难
没人愿沉下心做:费力气,收益低。
周期长不说,还得高年资医生亲手操作,一分一毫都不能差。
第三座:配合难
孩子小坐不住,家长急着见效果,稍微松懈就可能前功尽弃。
所以,求医路难上加难 ——
医者父母心,戴鸿斌深深了解患儿及家庭的难。
30 年前,戴鸿斌还是个年轻医生时,就跟着师父钻进了这 "难局" 里。
他的师父,是湖北小儿眼科泰斗 —— 龚淑贤教授。
(图片第一排从左往右,第二位为戴鸿斌院长、第三位为龚淑贤教授)
龚教授是湖北小儿眼科的开拓者,原全国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委员,一辈子跟孩子的眼睛较劲,尤其早早盯上了旁中心注视弱视。
那时候没设备,她就带着学生用手查、用眼盯,一点点摸索诊治门道。
"孩子的光明,比啥都金贵。" 这是龚教授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她教给亲传弟子戴鸿斌的第一课。
10 年前,一个 9 岁的小女孩,让戴鸿斌彻底下了决心。
这孩子,全国各地求医。
北上广的大专家,能叫上名字的,都看遍了。
家长甚至在外地租了房子,就为了给孩子治病。
孩子还因此休学一年
可不仅没好,反而更糟了。
因为被当成普通弱视训练,错误的注视点越来越牢固,后面想纠正,难上加难。
看着孩子和家长眼里的光一点点暗下去。
戴鸿斌心里疼啊。
"必须加快搞出一套有效果、成体系的办法!"
02
他为啥能?30 年死磕
把 "不可能" 磨成 "可能"
别人不能,不愿意。
为啥他能,他愿意。
"师父教的,就是不放弃一个孩子。"
师父的话,刻在他心里当信条。
尽管30年的历练,
让他在斜弱视防治、近视防控领域,
成为湖北省小儿眼科名医。
但他百忙中,依然坚持死磕“小众病”,
他的诊室里,总有个黑色的小空间。
每个孩子进来,要在这儿待 20 分钟,
他亲自帮患儿纠正旁中心注视。
他手里拿着个眼底镜。
这镜子,是他自己改的。
光改造设备,就耗了一天又一天。
0.3 毫米的遮挡结构,要精准安在光路里。
就为了保护孩子的黄斑中心凹 —— 那个 1.5 平方毫米的地方,藏着 700 万个视锥细胞,是看清世界的 "核心区"。
他会蹲下来,轻声引导孩子:"看这里,记住这个亮闪闪的点。"
就这么一遍遍练。
快的孩子,20次左右,就能用正确的黄斑注视物体了。
(戴鸿斌院长紧盯后续视觉训练)
然后,才进入下一阶段训练。
每个人的方案,都带着他的体温。
有人问他:"医院那么多医生,为啥非要你亲自来?不累吗?"
他苦笑:"别人没这个经验啊。"
"这设备是我自己改的,怎么用,只有我最清楚。"
"过去教过 100 多个学生,没一个能学会的。"
"这活儿苦,收益又低,年轻人不爱干。"
"可我不能停啊。"
"老一辈会这技术的没几个了。"
"我停下了,这些孩子怎么办?"
03
那些被 "点亮" 的人生
(戴鸿斌院长行医救人事迹被各级媒体报道)
诊室的墙角,堆着不少感谢信。
有个刚高考完的孩子,3 岁发现视力不好,右眼一直停在 0.05。
他想当兵,可这视力,连体检都过不了。
家长带着他跑遍大医院,最后听病友介绍找到戴院长。
只用了20次,就纠正了旁中心注视。
6个月后,视力提到 0.8。
孩子穿上军装那天,家长特意带着军功章的照片来谢他:"您不仅给了孩子视力,还给了他人生的方向。"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家长们在病友群里自发帮他宣传,说 "戴院长是我们家的恩人,是孩子的另一个医生爸爸"。
口碑像蒲公英,风一吹,就落到了更多需要的地方。
04
从一人坚守到万家光明
这束光,终将照亮更远的路
戴鸿斌总说,他的心愿很简单:让这小众的病,不再成为孩子人生的拦路虎。
未来,他想把那台自制的设备变得更智能,用大数据和 AI 让治疗标准化。
不是为了省力气,是想让更多医生能上手,让更多偏远地区的孩子不用再千里奔波。
30 年了。
从跟着老师用 "笨办法" 摸索,到如今形成独有的治疗体系,成为湖北省首个系统治疗旁中心注视弱视的专家;
从一个孩子的光明,到一群家庭的希望。
戴鸿斌的坚守,早已超越了 "治病" 本身。
他治的是眼睛,托的是孩子的未来;研的是技术,守的是医者的初心。
这世上,总有一些人,愿意为 "小众" 的需求倾尽一生。
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却用日复一日的执着,在医学的缝隙里,为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凿出一束光。
戴鸿斌院长走进武汉各大中小学开展爱眼护眼课堂
这束光里,有一个医生对生命的敬畏,有一个行业对责任的担当,更有一个民族对下一代光明未来的托举。
而这束光,终将照亮更远的路 —— 因为总有人,会循着光的方向,把这份坚守,变成更多人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