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角膜名医张明昌丨双赛道坚守,从 “看得见”“看得清”到“看得舒适” 的高清革命
浏览次数:1 日期:2025-08-08 来源:武汉华厦眼科医院
2025 年 7 月 13 日,中国眼科医疗领域迎来历史性突破 —— 首款国产飞秒激光屈光(近视)治疗设备的临床研究取得里程碑进展,
其首台近视矫正手术在武汉成功施行。
患者术后一周视力直达 1.0,近视度数消失,清晰视界的背后,折射出中国屈光手术设备国产化征程上的关键一跃。
这划时代的一刻,凝结着武汉协和医院眼科原主任、屈光中心创始人,华厦眼科湖北省区名誉总院长张明昌教授及其团队数十年的深耕与突破。
作为全国角膜病领域的著名专家、中国首台国产飞秒激光屈光设备研发的领军者,张明昌教授的职业生涯始终围绕着眼睛最精密的 “玻璃窗”—— 角膜展开。
▲张明昌教授的学术集锦(部分)
从省内最早开展近视手术(2位知名专家之一),到攻克角膜移植领域的多个世界难题,再到牵头实现屈光手术设备的 “国产替代”,他的每一步都踩在眼科技术革新的关键节点上。
从让患者“看得见”到 “高清舒适”逆袭,对张明昌教授而言,是他从医40余年 “角膜与屈光” 双赛道深耕的寻常成果。
从屈光起步
省内 “拓荒者” 的初心与转向
90年代初,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刚进入中国,全国能开展这项技术的医生寥寥无几。
作为湖北省最早 “吃螃蟹” 的两位专家之一,张明昌教授清晰地记得,那台进口设备的操作手册全是英文,他和团队抱着字典逐字翻译,在动物眼球上反复练习,才敢为第一位患者 “亮剑”。
“当时的患者大多是年轻人,他们说‘戴眼镜太麻烦,想当兵、想考飞行员’。” 张明昌笑着回忆,早期的屈光手术设备只能矫正近视,且容易回退及术后点药时间较长等,但每一次术后复查时患者眼里的光,都让他坚定了深耕的决心。
他作为武汉协和医院眼科屈光创始人,国际上率先报道准分子激光治疗性切削联合屈光切削治疗伴有角膜浑浊的近视眼、国内率先开展近视伴眼球震颤激光治疗的专家,在他的推动下,培养了大批屈光诊疗人才,协和医院屈光中心迅速成为省内标杆。
然而,就在屈光手术做得风生水起时,因学科建设的需要,张明昌教授接任协和医院眼科主任,肩上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攻克角膜病这个 “眼科顽疾”。
“近视手术是让‘看得清’,但角膜病是让‘看得见’。” 他解释道,许多患者因角膜瘢痕、溃疡等疾病失明,角膜移植是角膜浑浊患者的唯一复明手段,而角膜供体匮乏、手术成功率低是摆在面前的两座大山。
角膜移植领域的 “破局者”
多个 “世界第一” 的诞生
成为科主任后,张明昌教授带领团队一头扎进角膜移植的研究中。
在他的努力下,角膜移植领域,张明昌教授创造多个 “第一” :
世界首例人工生物角膜移植术
突破供体短缺难题,为角膜病患者提供新选择,术后患者视力改善,重获生活能力。为我国生物角膜世界首发起到了历史性的作用。
△世界首例注册临床研究的人工合成角膜移植手术:缓解角膜供体不足,术后患者视力恢复,为角膜盲患者带来希望。
世界首例组织工程角膜内皮移植术
解决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问题,患者术后角膜水肿消退,视力提升。此项目成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
世界首例异体唇腺移植术
为重症干眼患者开辟新疗法,术后患者眼干症状缓解,生活质量提高。相关新闻登上《China Daily》(即《中国日报》英文版)
国产首款飞秒激光屈光治疗设备
探索性临床研究领航者
实现设备国产替代,降低治疗成本,患者术后视力良好。
10次登上央视
张明昌教授在角膜领域的科技新突破亮点众多,受到各级媒体争相报道!
此外,还在实验研究取得突破,国际上率先报道的泪液脂质检测试纸、睑板腺体外培养新模型、睑板腺导管细胞与腺泡细胞分离技术等。
▲张教授和他的学生们
“医、教、研”全面发展、成绩卓越,张明昌教授还培养了100多名硕士、博士。如今,他们大多成为国内各大医院的眼科骨干。
而在深耕角膜病的同时,他从未放下屈光领域研究,带教年轻医生手术、跟踪术后患者十年以上的角膜健康数据……“屈光和角膜是‘邻居’,懂角膜才能更好地做屈光,同时屈光手术是在角膜上施行” 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国产设备突围
“高清舒适视力” 或不再依赖进口
在前期探索性临床研究成功后,2025 年 7 月,武汉协和医院的手术室里,一台 “中国造” 屈光飞秒激光设备正在运转。
随着激光束在角膜上划出精准的弧度,王女士的飞秒手术顺利完成。
术后一周,她的视力达到 1.0—— 这是中国首台国产飞秒激光屈光手术,而主刀医生正是张明昌教授团队。
(张明昌教授指导团队完成国产设备首台手术)
国家一直重视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十四五” 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动医疗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 。
长期以来,国内屈光手术设备 100% 依赖进口,一台飞秒设备售价高昂,导致手术费用居高不下,许多患者望而却步。
张明昌教授凭着近 40 年角膜病经验,又在屈光手术领域深耕多年,对设备与角膜的 “互动” 了如指掌,主动承担起国家“卡脖子工程”计划。
2024年,张明昌带领团队联合武汉安顿公司完成首款国产飞秒激光屈光(近视)治疗设备的探索性临床研究。
2025年7月,张明昌教授带领团队完成其首台飞秒近视手术。
这项突破意味着,长期以来依赖进口的屈光精密眼科手术设备将实现国产替代,患者治疗成本有望大幅降低。
后续他将继续研发飞秒激光角膜移植设备。
武汉华厦眼科
近视手术8s安全质量体系
2025 年,张明昌教授担任华厦眼科湖北省区名誉总院长,一肩挑起眼表及角膜病科、屈光科两个学科带头人。
谈及此次合作,张教授坦言,华厦眼科医院集团"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与自身"医者仁心、精益求精"的行医理念高度契合,"从精准诊疗到人性化服务,这里把患者的每一寸光明都当作责任"。
并且,华厦眼科医院集团深耕眼科领域多年,其汇聚全国顶尖眼科专家的多学科协作平台,以及成熟的“医教研”体系,亦是吸引张明昌教授的关键。
每周三下午,他的角膜病门诊总是排满患者;每周四下午屈光名医门诊,许多年轻人慕名找来,涵盖了各种近视、散光人群。
“张教授,我适合全飞秒还是半飞秒?” 这是患者最常问的问题。
张明昌的回答始终基于 “角膜条件”:“全飞秒切口小、恢复快,但对角膜厚度要求高;半飞秒更灵活,能矫正更复杂的屈光不正,但切口稍大。” 在他看来,没有 “最好的手术”,只有 “最适合的手术”。
张明昌教授和摘镜朋友们合影(部分)
不久前,一位30岁的医生同行,从河南过来找他摘镜,她近视 400度,同时有干眼症状,小林既想摘镜,又担心术后会加重干眼症状,了解到张明昌教授是这方面的权威,慕名找来。张明昌教授检查发现,她全飞、半飞都可以做。
“如果做全飞秒,伤口小恢复快,加上后期干眼系统诊疗方案,基本不会加重你的干眼。” 张明昌教授为她制定了全飞秒手术方案。
术后复查,小林的视力恢复至 1.0,术后2个月复查,干眼症状也未加重,这让她很开心,随后又推荐了几个医生同行,找张明昌教授摘镜。
“做屈光手术,不能只看‘度数’,更要看‘角膜’。” 这是他在武汉华厦眼科屈光中心反复强调的理念。
他带领同济协和教授级团队打造了 "屈光手术8s安全质量体系",创立了多学科专家联合诊疗·量眼定制清晰视界创新模式,针对高度近视、角膜形态异常、眼底病变等复杂病例,可实现屈光、角膜、眼底三大领域权威专家协同会诊,依托精准术前评估体系与个性化手术方案设计,将手术风险控制前置于诊疗全流程,一站式解决患者摘镜问题。
全国角膜名医的 独特优势
从 “看得清” 到 “长期健康”
在屈光手术领域,张明昌教授的 “独特性” 在于他的 “角膜病专家” 身份。
角膜就像眼睛的“玻璃窗”,别人盯着矫正视力,他还得盯着术后数十年的角膜会不会“闹脾气”。既要精准矫正度数,更要守护这层珍贵组织的长期健康。
相较于常规屈光手术医生,张教授在角膜病的长期研究中,因对各种角膜疾病的诊疗有着丰富的经验,让他及其团队做近视激光类手术时:
术前更能准确判断角膜条件是否适合,能更好预测手术效果和风险,计划更全面;
术中凭丰富手术经验预判角膜反应;
术后患者如有需要,更能定制专属润眼方案。
愿景:让 “中国技术”
守护每一双眼睛
张明昌教授在患者心中的好口碑
“未来的屈光手术,会更‘智能’,更‘安全’。” 谈及愿景,他认为,国产设备的突破只是开始,下一步要实现 “全程个体化”:通过 AI 技术分析角膜生物力学数据,自动生成手术方案;
结合基因检测,预判患者术后角膜的愈合能力,进一步降低手术风险。
“从‘看得见’到‘看得清’,再到‘看得舒服、看得长久’,这是眼科医生的追求。” 张明昌说,角膜是眼睛的 “窗户”,而他毕生的事业,就是守护这扇窗的明亮与清晰。
无论是角膜移植的 “光明重建”,还是屈光手术的 “高清升级”,他始终在用技术与责任,为患者的 “视界” 添上最坚实的保障。